教学教研

省实验德润校区蕙风苑文学社成为《当代中学生报》采稿基地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7-30 14:09:07 点击量:

近日,我校蕙风苑文学社通过《当代中学生报》编辑部评审,成为《当代中学生报》采稿基地。

蕙风苑文学社成立于2017年3月,现有社员80余人。文学社以“读书万卷,以德润身;知行千里,以文化人”为宗旨,写真情,抒实感,展现自我,在济南泉文化的滋养下茁壮成长为学校的优秀社团之一。曾获百佳校园文学社团、全国优秀校园社团称号。办有校刊《沁园》。社团成员在《中学生博览》《作文与考试》《智慧少年》《语文报》《语文世界》《中华环境》《雷锋》《课堂内外》《作文指导报》《中学时代》《新作文》《当代中学生报》等报刊发表文章累计超过300篇,已成为众多报刊的采稿基地。多年来文学社社员在“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语文报杯˙时代新人说”全国中学生征文大赛、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全国中学生环境保护优秀作文征集活动中获得全国奖项160余人次,省级奖项2800余人次。仅2023年全国一等奖获得者有18人次,时任社长刘欣洋获得“叶圣陶杯”全国十佳小作家荣誉。

 

近年来,《当代中学生报》一直支持我校文学社的建设,积极发表社员作品。今年的暑期专号刊发我校初中部三位同学的佳作。

 

 

 

 

学生原作展示:

山东省实验中学德润校区 李卓航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诗人刘禹锡对于秋天的评价。的确,金黄的稻田,火红的枫叶,丰硕的果实,这些都是其他季节不具备的,不仅如此,秋还孕育了一种特有的食物——藕。

藕,木本植物,生长在荷叶根部,驻扎在池塘底部的泥土中。它没有荷花光鲜亮丽与惹人怜爱的外表,只在淤泥中慢慢地成长,于无人知处悄悄地成熟。待到秋季挖藕时节,它朴拙的外表下却蕴藏着极高的营养价值,可以烹调成各样美味的佳肴,供人们食用。

藕的口感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初秋时,微甜而生脆,到了深秋,则厚重而绵密。口感不同,做法固然也有差异。

要想彰显脆藕的清甜,炒藕片是最佳的选择。首先把沾有泥土的藕洗净,削去藕皮,切成尽量薄的藕片,之后需把藕片放入水中,浸泡十分钟,这样不仅能去除藕的涩味,还是藕片爽脆的关键。

准备工作完成后,就可以开始炒藕了。将藕片放入沸水烫一分钟捞出,在炒锅上放入油,待到油热冒泡,立刻放入藕片,随着热油和藕片激烈的碰撞,发出“滋啦”的响声,一股香气也随之直钻入鼻腔。炒藕对时间的把控有严格的要求,时间长了,藕片发苦,失去光泽;时间短了,没有锅气,体现不出香味。两分钟,最为合适。最后,放入切好的彩椒和葱花作点缀,加上少许食盐调味,这道菜的色彩也就不再单调。

这样炒出的藕片,食品互不夺味,彼此衬托,能最大程度保留食材原本的味道,无需多加调味,就有大道至简的美感。

面藕又能怎么做呢?这就不得不说一道传统美食,炸藕盒.

同样,将藕洗净,切片。并把肉馅放入碗内,加入酱油、水淀粉、盐和热姜,蒜末、搅拌均匀、腌制二十分钟。接着用两片藕夹住适量肉馅,再裹上一层水淀粉、苏打粉、五香粉调成的糊,就能下锅炸制了。放入油锅中,炸到藕盒成金黄色,就可以出锅了。

咬上一口,有面衣的酥脆,藕的粉糯,肉的咸香,层次十分丰富,若你仔细品尝,还能发觉藕丝的存在,似有人在口中纺织,美妙极了,令人沉浸其中。

藕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能在水中泥里扎根,它只有朴素的外表,却有美妙的味道和丰富的营养。正如在泥塘里劳作的挖藕人,粗糙的面容,满茧的手掌,泥泞的双腿,却用他们的质朴与勤恳,为人们的餐桌带来自然的美味,也为自己的生活创造富足与幸福。

 

点评:藕,实在是生活中太不起眼的食物,可是作者却用他“有心”与“用心”告诉我们,平凡食物的背后却有不平凡的品格。语言质朴,却颇具风趣;内容浅近,却至理呈现。

(指导老师:王诗琴)

泉城之声

山东省实验中学德润校区 李成溪

我生长于泉城济南。这里被人们熟知而向往,主要源于“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娟丽景色。但我更爱的是济南的声音。当我行走于清澈的泉边、葱郁的山涧、青翠的柳树旁时,我更欣赏那些水声、风声、鸟鸣……不管春夏秋冬,泉城各处的“天赐之声”,都深深地沁人心脾。

济南的春天始于冰雪消融。天气渐渐变暖,银装素裹的小城市苏醒了。屋顶上的冰雪悄悄融化,滴答滴答地汇成细流,与那些泉眼中汩汩冒出的泉水一起,哗哗地流入大明湖,一起汇聚成为湖上翻滚的波浪。春雷轰轰响过后,春雨便来了。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泉城路上的柳树都沙沙地抽出了芽,较于其他城市的柳树更显妩媚多姿。去年衰败的荷花又在春风的抚摸下恢复了生机,含苞待放。花红柳绿、生机勃勃的济南,便在这些美妙声音的陪伴下日益繁盛。

春天一眨眼就过去了。响晴的午后,城里没有了喧嚣的市井之声,只有公交车隆隆地驶过街道。蝉们隐蔽在厚厚的树叶之中,知了知了地叫着,更衬托出了这城市少有的冷清。然而,热闹在夜晚出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在大明湖边走走,你会听到若有若无的几声蛙鸣,以及荷花花瓣绽放时发出清脆的嘶嘶声。柳树上站着三两只麻雀,婉转悠扬地诉说着泉城的美好。到了9点,又称“串都”的济南,又是一副热闹景象。各种开在路边的烧烤摊里传出了阵阵欢声笑语、啤酒瓶盖落地、铁签扔在桌子上的声音。夏水汤汤、绿树成荫的夏天,带着这些动听的声音向我们走来了。

秋天,树木开始凋零,树叶掉在地上,发出簌簌的响声。人们走过厚厚落叶堆积的街道,发出爽朗的嘎吱声。发出爽朗的嘎吱声。秋天不仅仅是万物开始凋谢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在郊区广袤的田野上,一排排的收割机突突地驶入丰收的庄稼深处,麦穗在翻斗中咔嚓咔嚓兴奋地舞动,饱满的麦粒们便哗哗地倾倒在粮食袋中。到处是劳动人民的欢声笑语,他们互相称赞着今年的好收成。秋高气爽、橙黄橘绿的秋天,便在落叶和稻谷所发出的声音中结束了。

时光穿梭,冬天来临了。雪纷纷扬扬地从天上落了下来,发出轻轻的唰唰声。不久时,雪停了。人们走出家门,咔嚓咔嚓踩在雪上。伴随着这声音的,还有孩子们爽朗的笑声。他们互相抛射雪球,雪球在空中划破空气,发出呼呼的响声。雪落在济南周围土质松软的小山上,制造出轻轻的咔咔声。在一片欢乐和谐、宁静唯美的景象中,济南的一年结束了。

这,就是泉城。它的声音就像上天赋予一般,丰富多彩、婉转动听。我爱这些声音,我爱我的故乡。

点评:泉城济南是含情脉脉的,是温婉迷人的,一季有一季的风景,一帧有一帧的风情。小作者以别样的角度带领我们走进济南,侧耳倾听,济南又是一番模样。本篇文章叙述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优美,字里行间可以窥见作者对故乡济南的深情。

(指导教师:刘俊峰)

青春如初春

山东省实验中学德润校区 陈晓庚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这句话是陈独秀先生为《新青年》杂志亲自撰写的发刊词。在先生看来,青春,好像初春、朝日,好像百花一样萌动,又好像从磨刀石上刚刚取下的利刃。青年对于社会,就好像人身体内的新鲜细胞一样,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当代新青年中不乏有为之士,但还有很多是迷茫者,他们在无法看清前路的状态下,虚度了宝贵的青春。太多的花花绿绿在我们视线所及处沉浮,遮住了眸光。生活在当下的我们,如何做才能不负青春?

少年有梦,当不怕挫败。一年前在北京举办的冬奥会,总是令大家记忆犹新。在这场国际性奥林匹克赛事中,有位少年一鸣惊人,在滑雪大跳台比赛中大放异彩,一举拿下本届冬奥会的第六枚金牌。这位少年便是苏翊鸣,而此时,他离18岁生日还有三天。苏翊鸣的成就令人瞩目,但在光鲜的背后,在世人大多看不见的角落里,他的努力非常人之所能及。年仅12岁的他便跻身于中国单板滑雪知名选手之列,难以想象这是需要多少努力才能够换来的成绩。他在冬奥会之前参加的一场比赛中频频失利,最后并没有拿到理想中的名次。这件事似重锤在苏翊鸣心头狠狠敲了一记,他因此受到很大的打击。试想,如果他一蹶不振,那么中国将会失去一位多么光彩夺目的青年运动员!幸好,苏翊鸣扛下来了,他用日复一日的汗水搭成一条天梯,终于亲手将自己的荣耀与祖国一道捧上神坛。梦想就在前方,当受到挫败的时候,你若退却,那么,一路走来的风景和达到终点后的喜悦,都将化为过眼云烟。

少年迷途,当坚定方向。曾经读到过一篇文章:《明朝再望前尘事,所有梦想都花开》。作者在刚刚进入高中时“幼稚、莽撞,对一切充满好奇和想象”;大课间不吃饭,在招新摊位中间窜来窜去;一天跑七八趟宣传栏看海报……每天“乱跑”的日子过得简简单单,甚至到了高一下学期,也会因在自习课上看全球通史而将数学作业忽略,百家讲坛好几大本的参考资料,全部利用自习课公然整理。在日复一日地、如陀螺一般地打转中,她渐渐厌倦了这种如无头苍蝇一般的生活。于是,在还来得及的时候,她转移了方向,开始专注于学习这件事情本身。“无暇空余,无暇多想,无暇犹豫”的状态也正是为日后梦想成真的铺垫。不论是因为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而抽丝剥茧、发现潜藏在背后的问题,还是脚踏实地地让微小的量变在日积月累下演绎成宏大的质变,都是方向坚定了,并为之努力的证明。如果没有这一步步坚定方向的过程,就不会有在梦想尘埃落定时刻感受到的震撼。因为在正确的时候坚定了方向,因为在正确的时候迈出了脚步,因为在正确的时候付出了辛劳,所以才有机会感受到圆梦时刻的百感交集。

我们的时代,海晏河清,鸟语花开;可上九天揽月,亦可下五洋捉鳖。青年的身旁会有草长莺飞,青年的心中会有勇往直前,青年的肩上会有辉煌盛世。青年们需要拥有为梦想勇往直前、愈挫愈勇的精神,也需要拥有一颗能在迷途中坚定道路的慧心。我们生于盛世,长于盛世,盛世的未来将会由我们谱写!

 

点评:“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青春是美好的,是宝贵的,却也是迷茫的,充斥诱惑的。而如何抓住当下,不负年华是正值青春的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小作者围绕此问题展开行文,提出“少年有梦,当不怕挫败”“少年迷途,当坚定方向”两个论点并进行例证。整篇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论证有力,其间不乏文采,读之让人精神一振。

(指导教师:刘俊峰)

撰稿:刘俊峰

编辑:刘俊峰

初审:刘   霞

复审:舒文娟

终审:王   颖

核发:王庆尚

 

  • 联系我们
  • 联系电话:0531 58537006(初中部)
  • 0531 58537007(高中部)
  • 邮箱:jndrgz@163.com
  •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浆水泉路39号
  • 鲁ICP备20004198号-1
学校抖音
学校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