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语
「教育的能量,在流动中生生不息。在省实验与德润深度交融的土壤上,有一群教师跨越校际边界,将经验化为种子,让创新长出新芽。即日起,官微推出特别栏目——《师者·问道》,以采访问答形式,呈现“实验经验遇见德润成长”碰撞的火花,剖析“实验基因成就德润品质”背后的奥秘。」
本期人物:
从省实验交流至德润校区的李琳老师
◾ 省实验25年教龄的英语名师
◾ 德润校区高二英语组教研组长
◾ 德润“菁莪工程”优秀领航导师

Q1:作为省实验首批常驻德润的教师,您如何理解“教研组长”这个新角色?实验的教学基因如何植入德润土壤?
李老师:作为德润校区高二英语组教研组长,角色转变让我深感责任重大。在这里,我不仅是同事眼中的教研领头人,还是团队管理者和沟通桥梁。这要求我明确职责、应对挑战、采取有效策略,推动德润校区英语教学发展,促进两校深度融合,并制定符合德润校区学生特点的英语教学计划,确保与省实验中学教学标准同步。

具体工作中,要加强组织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定期评估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引入省实验中学成熟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备课、听课、评课等),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帮助德润校区英语教师适应省实验中学的教学模式,提供必要培训和支持;同时整合两校教学资源,推动资源共享。
Q2:在德润带创新班,您遇到了哪些教学上的挑战?这些经历给您带来了哪些新的教学灵感?
李老师:在德润校区遇到的挑战,既是困难,也是创新契机。一是德润校区学生基础与省实验中学学生有差异,部分学生适应新教学模式需要更多时间。针对这一差异,我们设计分层教学方案,探索个性化辅导模式,助力每个学生在自身起点上取得进步。二是德润校区的教师可能对省实验中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熟悉,需要时间适应。我们通过“师徒结对”和教研活动,促进两校教师深度交流,激发教师团队的合作创新精神。


Q3:在学校一直推行的“菁莪工程”中,您已培养4位优秀青年教师,您觉得实验的师徒制在德润发生了哪些“进化”?
最让您惊喜的传承瞬间是?
李老师:在德润校区,师徒制更强调双向学习。青年教师虽经验不足,但可能更熟悉现代教育技术或新教学理念,师父也能从徒弟身上汲取新思路,形成“互学互鉴”的新型师徒关系。此外,师徒制还扩展为“团队协作”模式,一位师父带领多位青年教师组成教研小组,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促进团队整体成长,青年教师之间也可互相学习,形成“同伴互助”氛围。

通过以上各种形式的交流,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各位年轻教师能很快较好地驾驭课堂,随时为学生呈现精彩的英语课。
Q4:作为“双校资源枢纽”,您觉得跨校区联合教研对学生产生哪些肉眼可见的影响?
李老师:通过联合教研,两校教师沟通合作、资源共享,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成长环境。


一是联合教研使教师优化教学设计,让课堂内容更精炼、重点突出,学生能更高效掌握知识。
二是联合教研帮助教师更好了解学生差异,设计分层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学习。
三是联合教研促进两校资源整合,学生可接触到更多优质学习资源。
Q5:用一句话表达您想对家长和学生说的话:“在德润,你得到的不仅是实验级师资,更是一个融合创新、个性化关怀与全面成长的优质教育生态。”(请用您带的创新班学生金句填空)
非常感谢李老师今天的分享,让我们对“实验经验遇见德润成长”有了更加深入地理解。
本期《师者·问道》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