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蕙风苑文学社通过《中学生》编辑部评审,成为《中学生》杂志采稿基地。

蕙风苑文学社成立于2017年3月,现有社员80余人。文学社以“读书万卷,以德润身;知行千里,以文化人”为宗旨,写真情,抒实感,展现自我,在济南泉文化的滋养下茁壮成长为学校的优秀社团之一。曾获百佳校园文学社团、全国优秀校园社团称号。办有校刊《沁园》。社团成员在《中学生》《当代中学生报》《中学生博览》《作文与考试》《智慧少年》《语文报》《语文世界》《中华环境》《雷锋》《课堂内外》《作文指导报》《中学时代》《新作文》等报刊发表文章累计超过300篇,已成为众多报刊的采稿基地。多年来文学社社员在“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语文报杯˙时代新人说”全国中学生征文大赛、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全国中学生环境保护优秀作文征集活动中获得全国奖项160余人次,省级奖项2800余人次。仅2023年全国一等奖获得者有18人次,时任社长刘欣洋获得“叶圣陶杯”全国十佳小作家荣誉。

近年来,《中学生》一直支持我校文学社的建设,积极发表社员作品。今年9月刊发德润校区蕙风苑文学社赵悦然、赵浩宇两位同学的佳作,并宣传介绍蕙风苑文学社。







学生原作展示:
根归故里
蕙风苑文学社 赵悦然
我始终认为,艺术是人与世界共鸣的一种方式,也是归故里的一条小径。
它的根深深地扎在中华五千年的尘土下,它的内核应与大地的心脏同频共振,那里存放的是过去,也是历史。它像一个人,人们给它覆上一层梦幻的金衣,我却分明看到了山峦和平原、风浪和浅溪、田野与广厦,当然还有盛世与荒凉。我还听到了土地的声音,那是呼唤。
我走进中原老家的一座话剧城。一座城,三部剧,五千年。爷爷让我注视着脚下的黄土,告诉我:“这是黄河流过的土,这是生长麦田的土,这是日月照耀的土,这是祖先庇佑的土,这是孕育文明的土,这是哺育百姓的土,这是生我养我的土。”饱含风霜的城墙下,是一部部沉甸甸的历史,在这里穿越时空,与先人对话。它不同于以往的艺术表述,它的笔法是宏大而又玄幻的、严肃而又放肆的、瑰丽而又素雅的、沉静而又俏皮的,此刻而又从前的。脚下的这片土地,曾是官渡之战的古战场。我听到了曹操的烈马嘶鸣,看到了袁绍的战营火光冲顶。千年前战火的烟尘落定,覆盖了多少枭雄的坟茔。
在这里,我跟随着艺术,看到了至暗时刻人性最耀眼的光芒,看到了一群淳朴、勤劳、无私奉献的人民,也看到了世界上最广阔的麦田,这片麦田不仅展开在我眼前,更生长在我的心间。
随着两声枪声,我回到了1942年真实的中原,这里,是关于一个村子发生的故事,村子叫李家村。在一户残垣断壁的平房院子里,一位老人颤颤巍巍地坐在躺椅上,毫无血色与生气。扎着麻花辫的女孩坐在门口的青石板上,身上的衣服破了一个大口子,她哭着说:“爷,我们是不是要饿死了?”老人好像用了浑身的力气摆了摆手,“妞,你不会被饿死的,你得活下去,我手里的药方子还得等你传下去……”听到这话,女孩急得站了起来,大喊道:“爷,都到了什么时候了,我们都要活不下去了!怎么还能传下去这方子?”我看到老人眼睛木木地看向前方,“得传……得传啊……”
“李十一把粮食带回来了!李十一把粮食带回来了!我们有救了!”村广场上传来一声一声的呼喊,就像响起希望的号角。
我跟着村民们一路跑到广场。他们脸上挂上了久违的笑容,肆意想象着这些粮食做成又宽又筋道的烩面,仿佛是暴风雨来临前的最后一次狂欢。李十一给老人们一家一袋鼓鼓的麻布袋子,告诉他们:“这不是粮食,是种子。我们要把这些种子种下去,来年就能丰收了。”“种子……现在大家快饿死了,先有东西吃再说……”“现在不种下去,今年没饿死的明年还是会饿死!我们这就断子绝孙了!”他是扯着嗓子喊出来的,额头上沁满了汗珠,将村民们经历的所有苦难、绝望,通通喊出来了。我看着一个男孩急急忙忙地跑过来,手里拿着一件沾满鲜血的衣服。“李十八,死了。”李十八是他的弟弟,这些种子是他用自己的命换来的。李十一跪在地上号啕大哭,哭声穿透我的耳膜,“不吃了,我们不吃了,我们把种子种下去,我的孩子就能活,孩子的孩子就能活……”
就这样,在那个黑暗冰冷的夜晚,老人们把手里的种子交给了自己的孩子们,并做出了一个悲戚的决定。
李家村所有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为了后代,决定舍弃自己求生的机会。他们不愿往那没有饥荒的地方走,死也要死在这片土地上,根归故里。他们在冰冷刺骨的那晚上了山。那山不远也不近,刚好能看到村头,他们不敢看,怕看了会舍不得。他们走得沉重又坚决,顶着漫天飘雪,渐渐地看不见了。雪越下越大,一个一个的身影倒下了,最终化成白骨,埋在这黄土下。
起初我并不能完全理解那种为了后代,自己再也不吃一粒粮的决心。直到他们走进深山,大雪落下,那一刻,那场雪好像飘进了我心里。也是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越是至暗时刻,越显人性光辉。
我继续向前走。转眼已到一年后,孩子们长大了。金黄的稻穗随着风摇来摇去,阳光洒在麦子上,为它们加冕。妇女们争抢着做第一盆馒头,挽起袖子,触摸到了久违的面粉。剧场最后的舞台是田野、稻穗,少年们在麦子上翻滚,一个个,一代代,他们生在黄土,落在麦田。我好像又看到了那些老人们,他们孤独地站在雪山上,“孩子们吃饱了吧?吃饱了就好,幸福了就好,不用再想起我们了,那段痛苦的记忆,就忘掉吧。”不,我们不能忘,我看到了一个个苦难形象展示在我眼前,铭记苦难不是歌颂苦难。我们记住在土地长眠的先辈们,记住这些真实的故事。在那个年代,这里的人受苦最多,奉献最多。他们是最朴实、勤劳的中国人。
艺术是一种形式,我们与世界共鸣、与土地同频。艺术的本身是历史,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一帧一幕。这些故事一撇一捺刻在我们的心里。历史的余温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土地的心跳需要我们用手去触摸。
几粒星子坠入深海,随之跃出一轮骄阳,一晃上千载转瞬即逝,唯沧海桑田历久弥新。
种下几粒种子,它的根深深地扎进土地。我们等麦穗成熟,等信仰发芽。
点评:全文语言流畅,行文自然洒脱,称得上是一篇较为成功的作品。作者构思精巧,善于选点展开,行文跌宕起伏,耐人寻味。作品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进行细腻地描绘,遣词造句准确传神。
(指导教师:王香香)
银饰
蕙风苑文学社 陈浩宇
一
天黑了,漆黑的夜空浓稠得像一碗腊八粥。
夜色静静地笼罩着银饰铺。昏黄的灯光下,传来阵阵敲打金属的声音。罗青青正坐在一方小木凳上,叮叮当当地敲打着一片薄如蝉翼的银片……
早在四十年前,罗青青还没有出生的时候,这个银饰铺就已经有了。它是由罗青青的爷爷罗渊一手打造起来的,专门为人家打制银饰。罗渊是苗族人,家在贵州的大山里,那里的人都会给自家女儿打一副漂亮的银饰,让她们戴在头上,所以罗渊的银饰铺生意很红火。后来罗渊年纪大了,就把自己的店铺和手艺传给了儿子罗永泽。四十多年的风雨兴衰,你倘若看店铺一眼,便可知它所走过的岁月。
二
从1968年开始,罗渊就张罗着开这家银饰铺,那时大家的生活节奏都很慢,一群人在银饰铺门口,唠着家常、喝着茶,听着罗渊叮叮当当地给自家打制银饰。
可是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罗渊的眼渐渐地花了,手也患上了风湿,只好把自己的手艺传给自己的儿子罗永泽。罗永泽也是个争气的孩子,没有辜负罗渊的期望与嘱托,勤勤恳恳经营着银饰铺,生意红火,新老顾客都愿意来他这里托他给自己女儿打制银饰。就这样叮叮当当地过了好几年后,罗永泽结婚了,妻子给他生了一个漂亮的女儿,叫罗青青。
罗青青小时就喜欢搬凳子坐在父亲身边,看着一块块银子在父亲的手底下变成精美的花朵、蝴蝶、鲤鱼,然后组装在一起,成为一件精美的银饰。偶尔多出来的一点银子,罗永泽也会将其打制成小花,插在女儿的头上。罗永泽就这样享受着简简单单的幸福感。
三
大城市里,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建筑群比比皆是。夜晚,万盏灯火亮起,一条条街道变成了光芒闪耀的银河。
与此同时,像往常一样坐在银饰铺前的人们谈论的话题也变了:“哎,我家姑娘昨天回来,给我看了看一个叫什么手机的新鲜玩意儿,说是城里才有。”“我儿子在城里工作,说是哪里的一切都不一样。”“听说有种东西叫汽车,可以自己跑,而且还快,拉的货物也多,这不比咱的手推车强太多……”
大山里的人嗅到了来自大城市里的潮流与现代化的气息,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大山。苗家姑娘也被娶进城了。在这个各种首饰、配饰流行的时代,谁还会头顶着一副沉甸甸的银饰啊?
银饰铺的生意大不如前了。
罗永泽内心十分纠结,自己能不能把手艺传给女儿,女儿愿不愿意接手……罗永泽内心一直没有确切的答案。
一次,罗永泽问女儿:“闺女,愿意接手我的银饰铺和手艺吗?”罗青青听了后低下了头沉默了一会儿,“不确定。”她嗫嚅道。大三的她正在考虑未来的就业问题。她希望继承父亲的手艺,但她不能确定以后能不能有稳定的收入。
这段时间,她同样在想可不可以利用手机的网购功能帮助父亲从网上销售银饰。在一个首饰、挂件比比皆是的年代,是否有人会喜欢笨重、古朴的银饰呢?
四
今年龙年,罗青青放了假,照例回了老家。
寒风呜呜地吹着,吹得店铺前的一棵老树不停摇晃,一根根树枝就像狂舞的鞭子抽打着昏黄天空。店铺前空无一人,许多工具因长时间不用而锈迹斑斑。
此时的罗永泽正叮叮当当地敲打着银子。正在制作的银饰是条龙,银质的身体闪烁着别样的金属光泽。罗永泽想把这条龙作为礼物送给女儿。
罗青青像小时候一样坐在父亲身边,她拿出手机将父亲制作的过程一帧一帧地记录了下来。将这些视频和照片发到了网上。她不确定是否有人会喜欢,但还是愿意试一试。
五
清晨,不断作响的手机铃声叫醒了罗青青。
她爬起来,打开手机软件,顿时瞪大了双眼:四万多个赞,七千多个关注,几百条评论……她的心激动地要跳出来了。
“这种纯手工制作的银饰真好看,请问是传统工艺吗?”“这个多少钱,我也想要”“时代都这么发达了,想不到还有人继续坚持传统手艺,真了不起。”“是那个山里的银饰铺吗?没想到它居然还在!我妈妈结婚的时候就想要副那里的银饰。”……曾经海市蜃楼般的梦想仿佛近在咫尺。
罗青青笑了,她与父亲的春天来了,银饰铺的春天来了。
六
放假期间,通过视频分享手工制作银饰的工艺,罗青青在网站上有了几万个粉丝。罗永泽听取女儿的建议,从制作大银饰转向制作小巧精致的配饰、挂件等,父女二人通力合作,精心做好每个承载着美好寓意的银饰。
如今,店铺已经开到了城里潮流、时尚的步行街上,成为当地有名的饰品铺。
传统手艺走进了时代的潮流,时代的春风让它熠熠生辉。
点评:银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此为题材,生动展现了主人公罗永泽和女儿罗青青发扬光大银饰的过程,写得细致生动、真实可感。文章深情赞美了传统手艺人坚守传统工艺,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凝结了作者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传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
(指导教师:王明慧)
撰稿:刘俊峰
编辑:刘俊峰
初审:刘 霞
复审:舒文娟
终审:王 颖
核发:李晓冉